上排左起:張宏林(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)、許家華(蕭美琴國會辦公室主任)、高茹萍(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)、何宗勳(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執行長)、林雅哲(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)、周瑾珊(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執行祕書) 下排左起:鄭麗君(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)、吳宗憲(臺南大學行政)、釋昭慧(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)、、陳建志(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所主任)、張章得(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)
引言一:動物行政的困境與未來
引言人:吳宗憲(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)
動物保護行政困境與解決之方
從流浪動物議題來分析現行動物保護政策,發現動物保護行政的困境是:「依民主原則來施政,卻發生嚴重的問題」。將動物保護政策分類並提出相關問題如下:
一、共識型道德政策:是獲得多數民眾支持的政策,但卻出現「口是心非」的特殊現象。如「以認養代替購買」民眾都會認同,但真想養狗時可能還是去樓下寵物店買而不會去收容所認養,這樣就會讓施政事倍功半。
二、一般政策類型:有些有效的政策卻不被民眾支持,如寵物登記與絕育政策,這部分在民意上就需要被提升。
三、爭議型道德政策:是指出現「很支持與不支持」兩端爭議的政策,因此在民意支持度上不高,在施政上也不會投入資源去處理。如TNR、安樂死及捕犬等。
而在社會共識上,把「動物福利」當成是私人化、愛心化、道德化的「愛護動物」的問題,這樣就無法解決問題。必須經由人和動物如何互動、動物倫理如何安排,透過動物科學支持產生一套更有系統的法律政策,這樣才能解決動物保護行政的困境,如解決「共識型道德政策」問題就是要提升行政能力;「一般政策類型」就是要加強飼主責任;「爭議型道德政策」就是要全民溝通。
提升動物保護行政組織的能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