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文/陳冠儒;圖/夏天
真實的進步?!體檢2013年第二季動物公立收容所表現
《動保行政監督․訊息圖表》第5~8號
2013年第二季(4~6月)少了死亡率超過90%的黑色收容所,死亡率低於40%的黃色收容所也增為六個縣市。而屏東縣則由黑轉紅,死亡率「大幅」降低13%,全國有10個縣市死亡率降低,但,我們的流浪犬政策與公立收容所管理真的進步了嗎?
【圖5】紅色警戒!基隆、宜蘭、苗栗、彰化、南投、金門收容所連兩季生命高風險
在本季28,679隻收容動物中,有16,167隻動物因病及無人認養而死亡,平均死亡率56%,較上季(1~3月) 略為下降4%,但死亡數卻不減反增1,500隻。原因在於,第二季的收容數量也增加了!比起第一季時增加4256隻收容動物,全國22縣市中有18個縣市的收容數量增加。因此,也才有認領養數可喜可賀的增加1708隻,認領養率幾乎持平;所內死亡率不變,但因病死亡數增加617隻;明明安樂死率降低3%,卻增加883隻動物被安樂死的現象。這也顯示,流浪動物問題仍未因政府捕捉、收容、撲殺獲得解決。另外,常聽到的「飼主責任」政府也喊了多年,卻在缺乏跨部門、跨領域管理整合下,變相成為無奈的道德勸說。無論對於問題源頭與末端,仍需要更多配套措施的討論、執行與監督,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多元方案,追求實質的進步。
至於直轄市五都,甚或是準直轄市的桃園縣,在第二季的表現,除了台南市的死亡率大幅降低、認領養明顯成長之外,其於沒有太大變化。直轄市常被認為內外部資源豐富,各項收容處理數據較為正面,不過,以單季動輒1000到3000的高收容數反而提醒了我們都會區流浪動物的問題依然嚴重。
政府角色不僅在於回應民眾捕捉流浪動物的要求,從中央到地方的動保、動物防疫機關及所屬、受託執行業務之人員,更應以尊重生命的角度向民眾進行宣導,致力民眾對動物保護價值的共識,更應健全收容所之救援、醫療、教育、認養等多元功能,以符合政府肩負動物保護的職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