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育敏
不合理就該改變
人和動物可以非常親近,王育敏從小就知道這個道理。小時候遠離城市的生活,給了王育敏同動物相當美好的互動機會。而後來,她也自己養了一隻狗,十三年的陪伴讓王育敏至今都難以忘懷。還記得剛開始養狗的時候,她非常希望能帶著寵物一起出去旅遊,便一路從基隆開到墾丁。長時間的車程讓小狗無法承受,吐在車上,甚至眼睛也因此要動手術。這讓王育敏相當自責,後悔沒有仔細體察動物,原來真正關愛動物就要從動物的角度考量。
與動物的互動中,王育敏感受到了很直接的回饋,那就是愛。這些有靈魂、有想法、有興趣的生命深深地吸引著王育敏,也讓她看到了台灣動保的許多問題。她認為,之所以會有十二夜條款,就是因為政府機關只考慮管理、收容的問題,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,而從來沒有把動物當做生命。王育敏認可自己是一個敢想敢幹的人,「既然發現這是不合理的事情,那麼就應該要去改變。」
覺得不對的事情應該被改變,至於怎麼改變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。王育敏回憶道,當初提出零安樂死的想法時,並沒有許多人支持,各種質疑的聲音也甚囂塵上。 但是王育敏知道,社會上總有不同的聲音,但只要堅持的是正確的方向,再堅持久一些就一定能獲得支持。當時媒體雖然有很多批評,甚至今天翻開報紙,這些聲音仍不絕於耳,但只要再堅持一下,其實也就成功了。
王育敏說,當時不少地區的收容所負責人都跳出來反對,農委會也沒有給予正面的允諾,反而提出了長達七年的準備時間。但是在了解相關數據與情況後,最終達成了兩年緩衝期的共識。立法過程沒有那麼順利,但好在沒有強烈的反對聲量,所以相關修正也在爭議中通過了。王育敏最終提出的版本也並非沒有聽到外界的聲音,設置了彈性的條款,以零撲殺的目標,讓安樂死回歸到了真正的安樂死,這也是動保法的立法精神。
在兩年的緩衝期設定後,王育敏轉而關注政策能否準時上路。她知道,源頭絕育很重要,後續的認養也很重要, 所以她也督促農委會持續改善配套措施。在這個過程中,新北市的校犬推廣做得很好,中南部所推行的工作犬嘗試也很有意義,這些嘗試都是在幫流浪動物找到出路。之所以通過零撲殺的政策,要的是關起過去安樂死這扇方便門, 逼迫政府去做其他更有意義與價值的工作。
王育敏認為,零撲殺之所以能順利上路,也需要歸功於社會的關心。「畢竟我們一旦接受一個觀念,就可以很快地改變。」為此,她很重視教育的意義,其中校犬是很值得推動的方向,不只是為了為流浪犬找到去向,而是給孩子們重要的生命教育。她承諾將會持續督促教育部應該要做更多,努力複製、擴散成功的經驗,讓校犬成為學校的驕傲,也能通過人與動物的互動產生正面的連結。這些都是比較長遠、扎根的工作。未來第二波的生命教育的立法,也考慮把動保的議題放進去,這就會成為扎根性的工作。
過去,王育敏主要在民間做兒童福利的工作,她是在進入立法院後才接觸到動保議題,這樣的「跨界」讓她尤為欣 慰。她笑著說,自己關心兒少、動保議題,這些都是沒有投票權的群體,也是不會為自己發聲的群體。之所以接觸到這個領域是因為自己的喜愛,那麼既然做了就要努力。
另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議題是推動禁止動物實驗,當時食藥署打臉很兇,認為全世界只有歐盟有相關經驗,全亞洲針對這個問題都沒有共識。她坦言當時感受到了相當大的挫敗,但同樣,本著不對的事情就應該被禁止的原則,她認為沒有必要卻要犧牲動物福利的動物實驗更是如此。 所以她也繼續關注議題,在與主管機關一次又一次溝通與爭取中,也終於看到了曙光。
台灣好的動保經驗,王育敏期待能有機會在國際上和其他的國家做分享,她曾經受邀赴香港、南韓分享動保的立法經驗,這樣的交流讓她深感台灣的責任與價值。此後若有機會,她也期待能到越南、中國這些動保相對落後的地區,用台灣的經驗為他們帶來新的啟發和改變,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情。
留言列表